您好,欢迎来到包装印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标准法规 > 行业标准

单张纸和热固型卷筒纸胶印

2006/8/29 0:00:00 人评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

印刷技术 四色印刷油墨颜色和透明度
1部分:单张纸和热固型卷筒纸胶印
Graphic technology - Colour and transparency of ink sets for four colour-printing - Part 1
Sheet-fed and heat-set web offset lithographic print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50928发布,20000101实施

CY/T31-95
eqv ISO 2846-1:1997


前言


  本标准等效采用ISO 28461《印刷技术——四色印刷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1部分:单张纸和热固型卷筒纸胶印》的最新版本,使本标准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意义,本标准是我国油墨行业与印刷行业统一胶印油墨颜色和透明度的依据之一。
  本标准确定了单张纸和热固型卷筒纸四色胶印油墨的色度、透明度、墨层厚度范围和完整的测试方法。
  本标准中所采用的计算方法、数据、参数、图表、实例以及标准文本中所提及的本标准等都是ISO 2846标准中第1部分的内容,在使用时不要与ISO 2846标准的其它部分混淆。
  为方便使用,本标准将ISO 2834《印刷技术——胶印和凸印油墨印样制备》中的有关部分编入附录B,将ISO 13655《印刷技术——印刷图象的光谱测量和色度计算》中的有关部分编入附录C,附录B和附录C都做为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D、附录E、附录F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印刷技术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原、王德信、林立、张红。

ISO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一个由各国标准化组织(ISO成员国)组成的世界性联合体。国际标准的制定通常是由ISO技术委员会来执行的。每一个对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标准主题感兴趣的成员国都有权向委员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与ISO有协作关系的各国际组织,无论是政府的还是非政府的,都可参与此项工作。ISO与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在所有电工技术标准化的问题上都进行紧密的协作。
  被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要经过各成员国投票表决。一个国际标准的发布至少要得到75%成员国的同意。
  ISO 2846国际标准是由ISOTC 130印刷技术委员会制定的。
  它是在ISO 28461975ISO 28451975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ISO 2846在《印刷技术-四色印刷油墨颜色和透明度》题目下有以下部分:
  ——1部分:单张纸和热固型卷筒纸胶印;
  ——2部分:报纸印刷。

印刷技术 四色印刷油墨颜色和透明度
1部分:单张纸和热固型卷筒纸胶印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四色胶印用系列原色油墨(打样和正式印刷用)在指定的条件和承印物上印刷所得到的颜色,并指定了测试方法以确保颜色的一致性。
  本标准适用于单张纸、卷筒纸热固型、光固型胶印油墨。
  本标准不适用于荧光油墨,并且未对颜料进行规定。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括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定,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5401989  纸和纸板吸水性的测定法(Cobb法)
  GBT 45121989 纸和纸板定量的测定法
  GBT 4631989  纸和纸板灰分的测定
  GBT 154521989 纸、纸板和纸浆水抽提液pH值的测定法
  GBT 267991993 纸和纸板粗糙度测定法(印刷表面法)
  GBT 894131988 纸和纸板镜面光泽度测定法(75°角测定法)
  GBT 115001989 摄影透射密度测量的几何条件
  CIE出版物№152 1986色度学
  3 定义
  3.1 标准油墨 standard ink
  用于四色印刷的油墨,在本标准墨层厚度范围内,在参照承印物上印刷时,此油墨遵循本标准的色度和透明度特性。
  32 标准四色油墨 standard ink set
  由黄、品红、青和黑油墨组成的完整的标准油墨组。
  33 原色 primary colours
  由黄、品红、青油墨制备的单个印刷品的颜色,若这些印刷品是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制备的,并符合本标准规定的色度特性,它们就是标准原色。
  34 二次色 secondary colours
  由三种原色墨中的任意两种油墨依次叠印所得到的颜色。
  35 透明度 transparency
  不考虑散射光,油墨墨层透过和吸收光线的能力。通常用测量散射光来表示。
  36 透明度测量值 transparency measurement values
  墨层厚度和原色墨叠印在黑底上的色差之间回归直线斜率的倒数。
  4 测试方法
  4.1 原理
  将被测油墨按照规定的墨层厚度印到参照承印物(见附录A)上。测量其颜色,若发现一个或多个印样符合本标准规定的数值和公差,且油墨也符合透明度标准,则该油墨符合本标准。
  按规定的墨层厚度用三原色的每一种原色墨分别印在黑色底衬上评价油墨透明度。对于每个印样,要测定叠印前后的CIELAB色差。然后计算出每个原色墨的墨层厚度和色差之间的线性回归系数(回归直线的斜率)。老此系数的倒数是负数或大于本标准规定的数值,则油墨符合本标准。(详见附录F的说明和实例)。
  42 测试印样的制备
  4.21 色度值测试印样的制备
  依照下列规定的条件,每种油墨都制备多个测试印样,一种油墨各个印样的墨层厚度均不相同。
  用附录A规定的参照承印物制备印样,墨层厚度符合本标准规定的此种油墨墨层厚度数据范围内(见53)。
  ——使用印刷适性仪制作印样。
  ——从印版到承印物直接印刷。
  ——环境温度应为(24±1
  ——(1±0.1ms速度和(225±25Ncm的印刷线压力下制作印样。
  ——印版应是一个弹性体或覆盖橡皮市的辊子,肖氏硬度A80~85
  ——对于挥发性(热固型)油墨,匀墨和着墨时间都不应大于20s。不包括称重时间。(见4.24)。
  ——每印一次,输墨单元和印版都要清洗和再上墨。
  注:清洗印版的溶剂会渗透到材料中,需要一定的时间以保证溶剂完全挥发。可两块印版交替使用。
  ——转移到承印物上的油墨质量由测量印刷前后印版的质量差确定,单位为g/m2(克/平方米),墨层厚度单位μm(微米),通过该油墨的密度和印刷面积计算。
  ——光固型油墨应使用单独的匀墨辊和特殊材质制成的印版。
  注:详见附录B
  422 用于评价透明度印样的制备
  应使用将被测油墨印到一个黑色底衬上的方法得到用于评价透明度的印样。除了应使用白色承印物制作的情况外,按照附录C进行测量(本标准43所述),黑色底衬的亮度L*应小于6
  黑色底衬可以是预制的,或在具有相同遮盖力的涂料纸上印上一层或多层黑墨。所选的黑墨应具有最小的光泽度,并且经被测油墨叠印后,其光泽度不发生较大变化。
  黑色底衬叠印彩色墨前,印样要有充分的时间干燥。由于需要确定黑色底衬在彩色墨叠印前后的CIELAB值,叠印彩墨前要先对黑色底衬进行测量。
  然后,按照附录B,将被测油墨印到准备好的黑色底衬上,每个印样的墨层厚度都不一样,墨层厚度应在53规定的07μm13μm范围内。
  4.2.3 测试印样的干燥
  所有印样在进行颜色测量前都应充分干燥。氧化干燥型油墨需要放置24小时,光固型油墨干燥必须有一个适当的辐射源,热固型油墨干燥应有适当设备,以使印样能尽快测量。
  424 热固型油墨的附加说明
  如果因热固型油墨中的矿物油挥发而导致传墨故障,需在传墨前加入适量溶剂油(如亚麻仁油)。加入量应尽量少,不能超过5%。要注明加入量(体积比),以便在用本标准评价油墨前,修正墨层厚度。
  43 颜色测量方法
  除了应使用至少由三张未印刷承印物组成的白色底衬的情况,应按附录C的方法测量印样。
  按附录C对印样进行光谱法测量时,应使用45°45°几何条件测试仪,并应用CIE标准照明体D50CIE1931)标准色度观测视场进行三刺激值计算。应用CIELAB计算与参考值的颜色偏差,有关CIELAB色空间详见CIE出版物152 1986
  5 颜色、透明度和墨层厚度范围
  符合本标准的油墨,在53规定的墨层厚度范围内,其颜色应符合51中所规定的数据,其透明度应符合52的规定。
  51 色度值
  规定以两种形式表示色度,按附录C的步骤计算,这两种形式视为等效。为了符合颜色规范,应按第4章中规定的方法,使印样墨层厚度在规定的范围内,油墨的颜色应在表1L*a*b*数据限定的色差范围内。
  

1 色度值(45°几何条件,D50照明体,视场)

油墨颜色 

三刺激值 

CIELAB2 

误差

X

Y

Z

L*

a*

b*

ΔEab*

L*1)

Δa*

Δb*

73.21

78.49

7.40

91.00

-5.08

94.97

4.0

品红

36.11

18.40

16.42

49.98

76.02

-3.01

5.0

16.12

24.91

52.33

56.99

-39.16

45.99

3.0

2.47

2.52

2.14

18.01

0.80

-0.56

18.0

±1.5

±3.0

1) 黑墨的L*没对称误差,只有上限。
2
) 色度值保留两位小数。


  
  1附录D给出了符合本标准油墨的典型光谱数据,以及dd(包括镜向)几何条件下的光谱参考数据。
  2 附录E给出了在两个几何条件下由CIE 1931)标准色度观测视场和CIE照明体D65得到的三刺激值的参考数据,也给出了dd(包括镜向)几何条件和照明体D50下的三刺激值。

  52 透明度
  为了符合透明度规范,在按第4章给出的方法和原理测量油墨的透明度时,其值应大于表23的数据。
  

2 透明度要求 

油墨颜色

透明度(测量值T

品红

0.12

0.08

0.20


  
  1 高透明度油墨(一般为青墨)回归直线的斜率可能是0或负值。这种情况下,可视其透明度值接近无穷大,因此符合本标准。
  2 符合本标准的油墨,同色度参数一样,参考附录中不提供用8°/dd/8°(包括镜向)几何条件测得的油墨透明度数据。其主要原因见附录F,在此种几何条件下测得的结果对表面光泽度及其变化十分灵敏。无论如何,这种方法对评价具有相近光泽度的油墨性能是有效的,附录F进行了简要描述。

  5.3 墨层厚度
  表3给出了符合本标准规定的不同干燥类型油墨的墨层厚度范围。
  

3 墨层厚度范围 μm

油墨类型

品红

氧化干燥/渗透型

0 711

0 711 

0. 711

0 913

光固化

0 713

0. 713

0 713

0913

卷筒纸热固型

0 713

0713

0713

0913


  

附录A

(标准的附录)参照承印物


  本标准采用无光学增亮剂的无机械木浆有光涂料纸,该承印物应具备如下特征:
  A1 色度值
  三刺激值          CIELAB
  X85.32          L*95.46±20
  Y88.71          a*-0.40±10
  Z67.96          b*=4.71±15
  方法:按4.3的规定(45°D50,白色底衬)
  A2 吸水性
  技术要求:    10秒钟后增加2gm25gm2
  方法:      按GBT 1540
  A3 光泽度
  技术要求:      70%~80
  方法:        按GBT 8941 3
  A4 质量
  技术要求:      (150±3gm2
  方法:        按GBT 451 2
  A5 灰分
  技术要求:      20%~30
  方法:        按 GBT 463
  A6 pH
  技术要求: 810
  方法:  按GBT 15452
  A7 粗糙度
  技术要求:  09μm11μm1Nmm2压力下
  方法:      按GBT 26799
  

附录B

(标准的附录)油墨印样制备


  B1 原理
  用印刷适性仪和吸墨管,将定量的油墨均匀地印刷到一定面积的参照承印物上。墨量用gm2表示,或根据油墨的密度,以墨层厚度μm表示。
  B2 器械
  B21 印刷设备
  印刷适性仪,其匀墨器能在恒定的速度和压力下向印版均匀供墨并将油墨均匀转印到承印物上。
  B22 印版
  印版应具有抛光金属的非渗透表面,或用肖氏硬度8085之间的合成橡胶或橡皮布覆盖。
  B2.3 吸墨管
  精确到0.cm3
  B24 分析天平
  精确到01mg
  B3 材料
  B3.1 印刷油墨:被测油墨
  B3.2 承印物(见附录A)
  B4 步骤
  B41 印版着墨
  用吸墨管将一定量的油墨均匀地分布到匀墨器上,调定油墨在匀墨器上的匀墨时间和印版的着墨时间,以保证油墨均匀分布。通常每次匀墨和着墨时间为30s,挥发性(热固型)油墨,每次匀墨和着墨时间不应超过20s(见B45)。
  B4.2 油墨层厚度
  通过测量印版印刷前后的质量差确定转移到承印物上的油墨量。油墨量Cgm2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C=(m1-m2)/A
  式中:C--油墨量(gm2);
  m1——印刷前已着墨的印版质量(g);
  m2——印刷后印版的质量(g);
  A——印刷面积(m2)。
  按下面公式,用油墨密度,可将油墨量换算为以μm为单位的墨层厚度:
  式中:d--墨层厚度(μm);
  c--油墨量(gm2);
  P——油墨密度。
  应保留两位小数。
  B43 测试印样的干燥
  测试前,印样应充分干燥,应使用适当的干燥设备。
  B5 报告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印刷设备;
  制造商和型号,
  印版的材料和类型,
  印刷面积,
  ——承印物(种类、供应商、数量);
  ——油墨(名称、供应商、密度);
  ——油墨墨量(gm2)或墨层厚度(μm);
  ——未规定的会改变印刷结果的其它内容。
  

附录C

(标准的附录)印刷图象的光谱测量和色度计算


  C1 定义和缩写
  C11 CIE国际照明委员会缩写。
  C12 CIE照明体 CIE illuminants
  由CIE以相关的光谱能量分布定义的照明体AD50D65和其它照明体D
  C13 照明体 illumlnants
  以影响物体颜色波长范围定义的、以相应的光谱能量分布的辐射源。
  C14 测量照明体 measurement illuminants
  试样表面入射光的光通量特征。
  C15 辐亮度系数 radiance factor
  在特定的照明和观测条件下,物体的辐亮度与完全漫反射面或完全漫透射面的辐亮度之比。
  C16 反射系数 reflectance factor
  从印样上测量出的反射光通量与在同样位置上从完全漫反射体上测出的反射光通量之比。
  C17 试样底衬 sample backing
  放置被测试样的平面。
  C18 透射系数 trnsmittance factor
  透过被测样品遮盖的测量小孔的光通量与小孔上没有样品遮盖时的光通量之比。
  C19 带宽 bandwidt
  在半能量点上光谱函数特性曲线的宽度。
  注:C1 光谱测量仪器采用三角函数特性曲线。
  C2 光谱测量要求
  C2.1 仪器校准
  测量仪器应按照制造商提供的标准校准。
  注:C2 由于仪器的个性,不同种仪器测量数据会有所不同。C12提供了不同仪器间达到一致的方法。 C2.2 测量照明体的波长范围和测量值的间隔
  以10nm为间隔,从340nm780nm测量数据,400mm700nm的数据必须测量,且间隔不得超过20nm。光谱数据以10nm间隔的计算数据为依据,其光谱特性函数是以10nm为带宽的三角形。
  注:C3 不同的仪器由于其间隔或特性函数不同将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个误差可以通过对给定的间隔选择带通形态并根据已选择的带通形态和间隔应用适当的计算减小。
  C2.3 反射系数测量
  C2.3.1 试样底衬材料
  该材料不随光谱变化而变化,漫反射,并具有国际标准反射密度150±020。测量时,底衬放在试样下面或后面,用来消除由被测样品的背面引起的测量值的变化。
  C232 测量几何条件
  测量几何条件为45°45°
  C23.3 测量记录
  相对于所有波长范围内具有100%反射系数的理想漫反射体,测量的反射系数应乘以100,并精确到001%或等值的小数。
  C24 透射系数测量
  C24.1 测量几何条件
  测量几何条件为法线方向/漫射(d)或漫射/法线方向(d),并符合GBT 11500中所规定的几何条件或CIE 152中所规定的几何条件。
  应记录测量几何条件和所用的积分球或乳白散射玻璃。
  C242 测量记录
  相对于所有波长范围内具有100%透射率的理想透射体,测量的透射系数应乘以100,并精确到0.01%或等值的小数。
  C3 色度计算要求,
  C31 三刺激值的计算
  计算三刺激值应根据CIE D50照明体和CIE出版物152中的CIE 1931标准色度观测视场(通常指的是视场标准观测条件),以10nm20nm为间隔。在CIE D50照明体和视场标准观测条件下,光谱反射和透射数据由间隔为10nm的表C1和间隔为20nm的表C2中给出。推荐使用10nm间隔,以提高结果的准确度。
  注:C4 为与印刷图像精细度的尺寸更匹配,最好选择视场标准观测条件,而不选10°视场标准观测条件。
  如果以大于340nm的波长作为起始波长测量光谱数据,那么,应将表C1和表C2中所有小于起始测量波长的波长的加权因数数据求和并加到起始波长的测量数据中。如果结束测量的光谱波长小于780nm,那么,应将表C1和表C2中所有大于结束测量波长的波长的加权因数数据求和,并加到结束波长的测量数据中。
  计算的一般形式为:
  反射                  透射
  X=
  式中:Rλ——波长为λ的反射系数;
  Tλ——波长为λ的透射系数;
  Wxλ——波长为λ的三刺激值X的加权因数;
  Wyλ——波长为λ的三刺激值Y的加权因数;
  Wzλ)--波长为λ的三刺激值Z的加权因数。
  如果测量间隔小于10nm,可用注C10中的方法扩展数据的带通。
  注:C5C1和表C2中给定的加权因数基于C22节中所描述的三角形带通特性。
  Xn96422Yn10000Zn=82521的值,用于色度计算。
  注:C6 在表C1和表C2XYZ的汇总在核对数据时使用。

C1 在以10nm为间隔,D50照明体和视场观测条件下,计算三刺激值有物加权因数(W

波长

Wx(λ)

Wy(λ)

Wz(λ)

波长

Wx(λ)

Wy(λ)

Wz(λ)

340

0.000

0.000

0.000

570

7.132

8.902

0.020

350

0.000

0.000

0.000

580

8.540

8.112

0.015

360

0.000

0.000

0.001

590

9.255

6.829

0.010

370

0.001

0.000

0.005

600

9.8535

5.838

0.007

380

0.003

0.000

0.013

610

9.469

4.753

0.004

390

0.012

0.000

0.057

620

8.009

3.573

0.002

400

0.060

0.002

0.285

630

5.926

2.443

0.001

410

0.234

0.006

1.113

640

4.171

1.629

0.000

420

0.775

0.023

3.723

650

2.609

0.984

0.000

430

1.610

0.066

7.862

660

4.541

0.570

0.000

440

2.453

0.162

12.309

670

0.855

0.313

0.000

450

2.777

0.313

14.647

680

0.434

0.158

0.000

460

2.500

0.514

14.346

690

0.194

0.070

0.000

470

1.717

0.798

11.299

700

0.097

0.035

0.000

480

0.861

1.239

7.309

710

0.050

0.018

0.000

490

0.283

1.839

4.128

720

0.022

0.008

0.000

500

0.040

2.948

2.466

730

0.012

0.004

0.000

510

0.088

4.632

1.447

740

0.006

0.002

0.000

520

0.593

6.587

0.736

750

0.002

0.001

0.000

530

1.590

8.308

0.401

760

0.001

0.000

0.000

540

2.799

9.197

0.196

770

0.001

0.000

0.000

550

4.207

9.650

0.085

780

0.000

0.000

0.000

560

5.657

9.471

0.037

总和

96.421

99.997

82.524

 

2 在以20nm为间隔,D50照明体和视场观测条件下,计算三刺激值用的加权因数(W

波长

Wx(λ)

Wy(λ)

Wz(λ)

波长

Wx(λ)

Wy(λ)

Wz(λ)

340

0.000

0.000

0.000

580

16.904

16.060

0.026

360

-0.001

0.000

-0.003

600

19.537

11.646

0.014

380

-0.007

0.000

-0.034

620

15.917

7.132

0.003

400

0.100

0.001

0.459

640

8.342

3.245

0.000

420

1.651

0.004

7.914

660

3.112

1.143

0.000

440

4.787

0.325

24.153

680

0.857

0.310

0.000

460

4.897

1.018

28.125

700

0.178

0.064

0.000

480

1.815

2.413

15.027

720

0.044

0.016

0.000

500

0.044

6.037

4.887

740

0.011

0.004

0.000

520

1.263

13.141

1.507

760

0.002

0.001

0.000

540

5.608

18.442

0.375

780

0.001

0.000

0.000

560

11.361

18.960

0.069

总计

96.423

100.002

82.522

 

3 在以10nm为一间隔,D65照明体和视场观测条件下,计算三刺激值用的加权因数(W

波长

Wx(λ)

Wy(λ)

Wz(λ)

波长

Wx(λ)

Wy(λ)

Wz(λ)

340

0000

0000

0000

570

6988

8722

0019

350

0000

0000

0000

580

8214

7802

0014

360

0000

0000

0001

590

8730

6442

0010

370

0002

0000

0010

600

9015

5351

0007

380

0006

0000

0026

610

8492

4263

0003

390

0022

0001

0104

620

7050

3145

0001

400

0101

0003

0477

630

5124

2113

0000

410

0376

0101

1788

640

3516

1373

0000

420

1200

0035

5765

650

2167

0818

0000

430

2396

0098

11698

660

1252

0463

0000

440

3418

0226

17150

670

0678

0248

0000

450

3699

0417

19506

680

0341

0124

0000

460

3227

0664

18520

690

0153

0055

0000

470

2149

0998

14137

700

0076

0027

0000

480

1042

1501

8850

710

0040

0014

0000

490

0333

2164

4856

720

0018

0006

0000

500

0045

3352

2802

730

0009

0003

0000

510

0098

5129

1602

740

0005

0002

0000

520

0637

7076

0791

750

0002

0001

0000

530

1667

8708

0420

760

0001

0000

0000

540

2884

9474

0202

770

0000

0000

0000

550

4250

9752

0086

780

0000

0000

0000

560

5626

9419

0037

总和

95049

99999

108882

 

C4 在以20nm为间隔,D65照明体和视场观测条件下,计算三刺激值用的加权因数(W

波长

Wx(λ)

Wy(λ)

Wz(λ)

波长

Wx(λ)

Wy(λ)

Wz(λ)

340

0000

0.000

0.000

580

16.256

15.455

0.025

360

-0.001

0.000

-0.005

600

17.933

10.699

0.013

380

-0.008

0.000

-0.039

620

14.020

6.277

0.003

400

0.179

0.002

0.829

640

7.057

2.743

0.000

420

2.542

0.071

12.203

660

2.527

0.927

0.000

440

6.670

0.453

33.637

680

0.670

0.242

0.000

460

6.333

1.316

36.334

700

0.140

0.050

0.000

480

2.213

2.933

18.278

720

0.035

0.013

0.000

500

0.052

6.866

5.543

740

0.008

0.003

0.000

520

1.348

14.106

1.611

760

0.002

0.001

0.000

540

5.767

18.981

0.382

780

0.000

0.000

0.000

560

11.301

18.863

0.068

总计

95.044

100.001

108.882


  注
  C7 虽然提供了20nm间隔的加权因数,但提倡用10nm间隔的数据以提高结果的难确度。
   C8 表C3和表C4中的加权因数用于在CIE D65照明体和CIE 1931标准色度观测者(通常指的是视场标准观测条件)条件下计算三刺激值。
  C9 D65照明体和视场观测条件的光谱加机因数。
  在CIE D65照明体和标准视场观测条件下计算三刺激值的加权因数。
  Xn=95.047    Yn100000      Zn108883      用于色度计算。
  C10C3C4XYZ的总和用于数据核对。
  C3.2    计算CIELAB L*a*b*
  CIELAB色度参数(见CIE出版物152
  L*116[f(YYn]116
  a*500[f(XXn-fYYn]
  b*200[f(YYn)-fZZn)]
  当:
  X/Xn0008856        fXX)=(X/X
  YYn0008856        fYYn)=(YYn
  Z Zn0008856,       f(ZZn)=(ZZn
  当:
  X/Xn≤0008856,        fX/Xn)=77867X/Xn)+16116
  YYn≤O008856,        f(YYn)=7.7867YYn)+ 16116
  ZZn≤0008856,        fZZn)=77867ZZn)+ 16116
  式中:Xu96.442      Yn100000    Zn82.521,注C6描述了上述条件。
  C*ab=(a*2b*2
  habtan-1b*a*
  如果:
  a*0 b*≥0        则: 0°≤hab 90°
  a*0b* 0           90°≤hab180°
  a*0b*≤0           180°≤hdb270°
  a≥0b*0           270°≤hab360°
  CIE LAB色差(见CIE出版物152
  ΔL*=L*1—L*2
  Δa*a*1a*2
  Δb*b*1-b*2
  ΔC*abC*ab1C*ab2
  Δhabhab1hab2
  对于从试样1和试样2L*a*b*得到的ΔE*ab
  ΔE*ab[ΔL*2+(Δa*2+(Δb*)2
  CIE目前定义了一个公制的色差ΔH*ab
  ΔH*ab[ΔE*ab2-(ΔL*2-(ΔC*ab2]
  C33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中,应附有如下内容:
   a)测量和计算符合本附录的证明。   b)数据处理者。
  c)数据处理日期。
  d)交换数据的目的和内容的说明。
  e)所使用的仪器,不局限于仪器的商标和型号。
  f)测量照明体(照明体和滤色片)的应用条件。
  g)使用的波长间隔。
  注:C11 窄带通仪器带宽的扩宽方法
  当取样间隔不符合所要求的10nm20nm时,数据必须进行修正或重新取样,以提供在所要求的间隔下得到的估计(或假设)数据。只有当取样间隔小于10nm20nm,并且带宽与采样间隔一致时才这样做。
  将基于符合要求的(新的)采样间隔和带宽采集的当前数据依次用三角特性加权函数处理,以建立所需要的数据,即将间隔上的数据加和,并且用加权求和方法规范,每个新的数据点都要反复进行该过程。
  加权函数如下:
  W(λxn=(Δλ-|λyn-λxn|)/Δλ
  式中:Wλxn——波长Xn的加权函数
  λYn--被计算数据的波长
  λXn——有效数据的波长
  Δλ——所要求的带宽
  此函数在给定的间隔上定义为|λYn-λXn|Δλ
  如果量程内终点处数据无效,在这种情况下,应假定这些数据与量程中最后的有效数据一致,并用最后的有效数据作为终点值。
  例如:
  假定以3nm为一间隔采集的有效数据要换算成符合要求的以10nm为一间隔的数据,那么,420nm附近的有效数据在403nm406nm409nm……436nm波长处,420nm处的数值计算如下:
  1.因为带宽(Δλ)10nm,则仅用410nm430nm之间的数据计算就可以,即:412nm415nm418nm421nm424nm427nm430nm
  2.加权函数应是41202),41505),41808),42109),42406),42703),4300),总计33
  3.每一个波长Xu的光谱数据乘以它的加权因数,乘积加合,得数加合,然后除以加权因数之合(本例为3.3)。这就是以10nm为带通的420nm对应的数据。
  4.在以10nm为一间隔的340nm780nm范围内重复该过程。
  用这种方法也可以修改用其它间隔得到的有效数据,以提供用于色度计算的以10nm20nm为一间隔的加权函数。
  注:C12 增进仪器间测量的一致性
  光谱测量与三个方面的测量标度尺有关,即:光度标度尺、波长标度尺和几何标度尺。如果两种仪器在三方面的性能都相同,就可以保证这两种仪器在测量时不会有明显的系统误差。本注释将对每种测量标度尺进行说明,并简述一些方法,以减少不同仪器在某一方面产生的差异。
  光度标由三个参数限定:起始点、终点(满量程点)和线性。可用电学方法或通过标准设置标的终点。这样就确定了零辐射亮度因数点。仪器间零点的设置通常不一样,这个差值即附加位偏移,用β0表示。
  标的起始点用近似于理想的漫反射体进行设置,因为是一个近似值,所以仪器之间的标称设置会有差别。这个误差可归因于在不同的标准化实验室或在光度标传递过程中随机误差的传递。这是一个与反射率因数成比例的倍率误差,用B1表示,光度标是制造商预设的,以使材料反射率的变化是线性。°
  某些非线性仪器,由制造商提供校正程序。非线性确切的实质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对本注释来说,二阶非线性包括了假定有意义的所有部分。这个误差与(R起点-R· R成比例,这个比例因数用β2表示。
  测量波长的标度尺也由三个参数限定:标度尺的线性、标度尺的非线性和带宽。线性误差是实际波长与仪器波长设置的线性位置差。这里对于量度的准确度给出了一个较低的限制。此误差与波长的反射率因数的一阶导数(  R/  λ)成比例,这个比例因数用β2表示。非线性波长测量值误差很复杂,是多种原因产生的。这个误差与(  R/  λ)和因数W1成比例,这个比例因数由β4表示,因数W1定义如下:
  W1[λλ)/(λλ)]·[1-(λλ)/(λλ)]
  通过检测器测量被测物反射光,带宽可以控制波长标度尺窗的大小,带宽误差与反射率因数与波长的二阶导数成比例( 2R/ ),这个比例因数用β5表示。
  几何测量标度尺也由三个参数限定:照明角和观测角的重心、照明体的立体角和观测光线立体角以及照明区域与观测区域之比。这些是重要的参数,也是最难估价和模拟解析的,因此忽略该误差。
  两个相关仪器的最终方程如下:
  R1λ)=β0β1·R2λ)+β·Rλ)一Rλ)]· R2λ)+β3·δRλ)/δλ]+β· W·δRλ)/δλ]+β·δRλ)/δ6λ2
  该方程适合对几个中性标样和彩色标样的测量,在第一个仪器读数的基础上,运算第二个仪器读数的多重线性回归。建议至少使用三个中性标样,即:亮、灰和暗灰。如果将白色和黑色也包括进来则更好。然后,再至少使用6种颜色,即一套适合印刷工艺的颜色:青、品、黄、红、绿和蓝。更好的方案是对六种颜色中的每一个颜色采取两种彩度标准(在亮度方面有相应的变化),至少要有16个反射点,3个中性色和6种颜色会产生全部144个数据点,如果能达到697个数据点最好。
  

附录D

(提示的附录)光谱数据


  计算不同观测视场或照明体条件下的三刺激值,可借助光谱数据。没有把这些数据定为标准,是因为一旦定为标准,则会限制油墨的制造和油墨性能的发展。然而,下列数据在综合分析欧洲、日本、美国的油墨时可把这些数据当做标准的。由于大多数油墨通常是建立在相同颜料基础上的,因此差别很小。必须强调,这个附录是本标准提示的附录,不是标准的正式部分,不能因为标准化的目的,假定油墨与这个数据非常接近。必须记住,这些数据是从垫有白色底衬的基准承印物上印刷的印样上得到的。
  下面两个数据表,表D1用于45°几何条件;表D2用于d(包括镜像)。
  这些数据曾用于计算与本标准51提供的数据等效的使用d45°两种几何条件和D65照明体的三刺激值。附录E给出了这些三刺激值。
  注:在本标准中,45°45°几何条件彼此等效。同理,dd几何条件也被视为等效。这样,当本附录表中只指明其中的一种几何条件时,可以认为另一种几何条件也可以接受。当然,各种几何条件下测得的数据不同,镜像与非镜像条件下获得的数据也不同。
  

D1 符合本标准的油墨的常用光谱反射数据,0°/45°条件

波长 

反射系数

nm

品红

承印物1

380

0.094

0.245

0.113

0.0197

0.720

390

0.200

0.219

0.087

0.0202

0.741

400

0.312

0.206

0.067

0.0208

0.759

410

0.409

0.208

0.053

0.0229

0.773

420

0.452

0.214

0.044

0.0247

0.787

430

0.522

0.228

0.041

0.0251

0.799

440

0.606

0.242

0.041

0.0255

0.808

450

0.664

0.237

0.045

0.0259

0.819

460

0.690

0.213

0.056

0.0261

0.828S

470

0.699

0.181

0.060

0.0263

0.834

480

0.695

0.148

0.082

0.0265

0.840

490

0.679

0.119

0.168

0.0268

0.847

500

0.647

0.092

0.348

0.0269

0.869

510

0.597

0.068

0.584

0.0269

0.871

520

0.525

0.047

0.741

0.0265

0.880

530

0.436

0.038

0.803

0.0257

0.883

540

0.341

0.035

0.831

0.0250

0.886

550

0.245

0.029

0.848

0.0243

0.888

560

0.158

0.022

0.856

0.0237

0.892

570

0.102

0.018

0.864

0.0235

0.894

580

0.072

0.039

0.869

0.0235

0.894

590

0.057

0.177

0.874

0.0241

0.895

600

0.047

0.431

0.877

0.0248

0.898

610

0.041

0.653

0.881

0.0256

0.898

620

0.040

0.789

0.885

0.0264

0.899

630

0.041

0.852

0.889

0.0276

0.900

640

0.043

0.880

0.895

0.0289

0.900

650

0.051

0.895

0.900

0.0302

0.901

660

0.062

0.903

0.904

0.0316

0.901

670

0.068

0.907

0.906

0.0329

0.902

680

0.065

0.910

0.907

0.0341

0.903

690

0.060

0.914

0.909

0.0355

0.903

700

0.048

0.918

0.912

0.0373

0.903

710

0.043

0.921

0.914

0.0397

0.901

720

0.053

0.923

0.914

0.0423

0.899

1)承印物见附录A

°

D2 符合本标准的油墨的常用光谱反射数据,8°/d°几何条件(包括镜像)

波长

反射系数

nm

品红

承印物1

380

0.137

0.271

0.187

0.088

0.730

390

0.249

0.247

0.159

0.090

0.750

400

0.360

0.234

0.137

0.091

0.767

410

0.454

0.233

0.120

0.095

0.781

420

0.498

0.238

0.108

0.099

0.795

430

0.565

0.250

0.105

0.101

0.806

440

0.644

0.261

0.105

0.102

0.815

450

0.696

0.258

0.112

0.104

0.826

460

0.717

0.240

0.127

0.104

0.835

470

0.723

0.213

0.133

0.104

0.841

480

0.714

0.186

0.161

0.104

0.848

490

0.691

0.164

0.257

0.106

0.855

500

0.652

0.145

0.432

0.108

0.876

510

0.598

0.122

0.640

0.108

0.879

520

0.530

0.099

0.774

0.108

0.889

530

0.451

0.088

0.826

0.107

0.893

540

0.368

0.085

0.850

0.106

0.896

550

0.280

0.076

0.866

0.104

0.900

560

0.197

0.066

0.875

0.103

0.905

570

0.141

0.058

0.883

0.102

0.909

580

0.111

0.091

0.887

0.104

0.908

590

0.096

0.253

0.890

0.112

0.908

600

0.086

0.503

0.893

0.120

0.909

610

0.079

0.705

0.895

0.126

0.909

620

0.079

0.825

0.898

0.130

0.909

630

0.080

0.880

0.902

0.133

0.910

640

0.083

0.904

0.906

0.136

0.910

650

0.094

0.917

0.911

0.138

0.911

660

0.107

0.924

0.914

0.141

0.910

670

0.114

0.927

0.915

0.143

0.911

680

0.111

0.930

0.916

0.145

0.912

690

0.105

0.934

0.918

0.148

0.912

700

0.089

0.939

0.920

0.151

0.913

710

0.083

0.942

0.922

0.155

0.911

720

0.096

0.942

0.922

0.159

0.908

1)承印物见附录A


  

附录E

(提示的附录)用于8°/d几何条件和D65照明体的三刺激值


  在本标准中,8°/dd/8°几何条件在镜像和非镜像条件下都视为等效。因此,虽然本附录只给出其中的一种几何条件,但可认为另一种也是允许的。当然,镜像测量的数据和非镜像测量的数据有所不同。
  表E1E2的数据由表D2中的光谱数据计算而来。
  

E1 D50照明体、8°/d几何条件(包括镜像)下的三刺激值

油墨 

三刺激值 

CIELAB

X

Y

Z

L*

A*

b*

7544

8103

1313

9215

-5.41

78.08

4046

2332

1876

5540

66.57

1.04

1970

2788

5472

5978

-32.15

-43.75

1117

1102

853

3961

4.03

2.02

承印物

8639

8983

6856

9593

-0.42

4.96


  若要进行数据交换,应在报告中说明实际使用的测量几何条件是否标准。
  

E2 D65照明体、 d几何条件(包括镜像)下的三刺激值

油墨 

三刺激值 

CIELAB

X

Y

Z

L*

A*

b*

70.53

79.78

16.57

91.59

-11.06

78.71

37.27

21.82

25.02

53.84

64.95

-2.09

2224

29.50

71.80

61.22

-24.74

-40.94

10.88

10.97

11.23

39.53

3.42

1.95

承印物

84.72

89.70

90.26

95.87

-1.01

5.01


  若要进行数据交换,应在报告中说明实际使用的测量几何条件和照明体是否标准。
  

E3 根据表D1的光谱数据值计算出的D65照明体、45°几何条件条件下的三刺激值

油墨

三刺激值 

CIELAB

X

Y

Z

L*

A*

b*

68.06

773.10

9.03

90.37

-11.16

96.17

33.06

16.90

22.01

48.13

75.20

-6.80

18.74

26.62

68.54

58.62

-30.63

-42.75

2.42

2.52

2.81

18.01

0.50

-0.47

承印物

83.69

88.60

89.47

95.41

0.99

4.76


  若照明体不是D50。在数据交换时需要说明。
  

附录F

(提示的附录〕关于测试过程的补充说明及范例


  F1色度检验
  评价一种油墨是否符合本标准,需要制备一些符合53规定的墨层厚度的印样。这些印样可在印刷适性仪上制备。在输墨系统上加少量油墨,印刷前,称量一下印版的质量,印刷后,再称量一下印版的质量,记下质量差。如果已知油墨密度(可以测量已知体积的油墨质量)和印刷面积,就可以根据印版在印刷前后的质量差,计算出墨层的厚度(见附录B)。计算方法如下:
  墨层厚度=印版印刷前后的质量差/(油墨密度×印刷面积)
  清洗输墨装置后,再向输墨装置加入与第一次稍有差别的墨量,重复以上印样制作步骤。多次进行这种测试,每次加入的油墨量都不相同,直到有一定量的印样的墨层厚度符合本标准的规定为止。
  印样干燥后,挑出一些符合规定墨层厚度的印样进行颜色测试。测试时,将印样放在三层或四层未印刷的承印物上面,用观测条件和D50照明体,先计算出每种印样和本标准规定的颜色之间的色差,然后将其值作为墨层厚度函数标绘在图F1上。如果该油墨的墨层厚度符合本标准的规定,那么,其色差应低于本标准的规定值。图F1为黄色氧化干燥型油墨的公差范围,其中,曲线1为符合本标准的油墨,曲线23为不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曲线2表示油墨的颜色不对,通常为不正确的色相,而曲线3则表示油墨颜色正确,但浓度不对。


  图F1 符合与不符合本标准的胶版印刷油墨实例(油墨颜色差异绘出的墨层厚度函数曲线)
  曲线1:符合本标准的油墨。
  曲线2:不符合本标准的油墨:颜色产生偏差。
  曲线3:不符合本标准的油墨,颜色浓度有偏差。(注意:热固型或光固化型油墨应符合它们的墨层厚度范围)
  F2 透明度的测试
  仍然采用上述测试方法,按53的要求制备一些符合墨层厚度范围的印样,精度可要求高些。测试透明度的承印物应为有光涂料纸,并具有一定的不透光性,测试前应印上L*值不大于6的黑色油墨,也可以用预制的黑色底衬,或在承印物表面印刷二层以上的黑墨,但两次印刷的间隔应尽量长,以使油墨干燥。
  测试印样的透明度之前,每个印样应编号。每个印样在彩色油墨叠印前应在指定区域内测试黑色。
  叠印了被测油墨的印样干燥后,在前面测试黑色底衬的地方用上述方法测试油墨的颜色(请注意F3关于印样的制备和测量的说明)。
  计算每个印样叠印前后两次测量得到的色差,并标绘出墨层厚度函数曲线图。图F2表示的是通过这些测试点的最佳直线,并计算该直线的斜率(此时,可以用这些数据直接计算回归直线系数)该值的倒数就是透明度T值。如下所示,用图解法可以直接计算该值(参见图F2)。  
  T=(S1S2)/(ΔE*ab1-ΔE*ab2) 
  式中:T——透明度测量值     
  S1——墨层厚度较高的厚度测量值(μm)    
  S2——墨层厚度较低的厚度测量值(μm)    
  ΔE*ab1——S1点的色差值    
  ΔE*ab2——S2点的色差值 


  图F2 根据本标准对透明度的评价
  如果计算值大于52规定的透明度,那么这种油墨的透明度符合本标准。对更透明(或接近透明)的油墨,线性回归系数或其倒数可以为负值。这种特殊情况也符合本标准。
  F3 制备印样和测量透明度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F31 黑墨的选择和印刷
  如果选择印有黑墨的承印物测试油墨的透明度,那么,选择黑墨时应选择那些无金属光泽或金属光泽很小的黑墨,使叠印其它油墨后,黑墨的光泽度不变。如果黑墨的光泽度变化很大,那么叠印后的印样测试结果则无规律可言,这些表面现象势必影响根据光学原理进行的透明度测量,因此,应选择那些能够减少这些现象发生的材料进行测试,否则将得到错误结果。有时,45°45°几何条件测试也会发生错误。一般这种错误结果通过目测就可以明显地判断出来。
  被测油墨的透明度可能很高,以至于叠印后的印样与未叠印的黑色底衬相比,只反射很少的光线。原因很简单,黑色底衬和被测油墨均吸收光线。这种高透明度油墨的测试曲线斜率(如图F2中的曲线)可能为零或负值。然而,实际上油墨均散射光线,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品红和黄墨情况更是如此。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十分注意。这里有两种现象,一是用超透明的油墨叠印在黑色底衬上,结果使黑色底衬比本叠印前更黑;一种是油墨的遮盖力很强,这些现象是由于光泽度的影响造成的,这种影响对于黑墨和叠印面之间是不同的。如果出现反常结果,应检查黑色底衬和叠印后的印样,是否与以上原因有关。一般通过目测可以判断被测油墨是否象回归直线系数所表示的那样透明或具有较大的遮盖力。否则,应找出其原因。
  F32 透明度球形测试仪的使用
  由于用球形测试仪测试,印样表面特征的变化对测试结果影响极大。所以,在附录F中没有给出与45°几何测试仪相对应的球形测试仪测试透明度的结果。例如,在参照承印物表面上印刷卷筒纸用的品红油墨(SWOP),试验结果绘出一个反常的负的回归系数,通过对数据的细致考核,发现试验数据实际产生两条单独的直线斜率为正。这种现象与墨层厚度的加大有关,加大厚度,表面光泽度发生变化。(注:这说明标绘曲线图和检查数据的重要性,而不仅是简单的统计计算。)
  这种测试过程对于具有相似表面特性印样的测试还是十分有用的。用球形测试仪得到的测试结果,其T值的绝对值与用0°/45°测试仪的测试结果不同,但排列顺序相同,数据间的相互差别也相近。这种测试方法可用来检查用0°/45°几何测试测得的错误结果。

上一篇:铅印书刊黑墨

下一篇:凸版轮转油墨

相关资讯

  • 7项印刷领域国家标准发布

    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2017年第32号国家标准发布公告,其中批准发布印刷领域国家标准7项,包括基础通用类标准2项,产品检验类标准5项。具体标准编号、名称及实施时间如下: 1、GB/T 9851.9-2017《印刷技术术语第9部分:书刊印刷术语》,2018年7月1日…

    2018/7/9 12:32:36
  • 《快递封装用品》等291项国家标准发布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在“质量提升行动年”活动开局之际,批准发布了291项国家标准,涉及产品质量提升、百姓消费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防范金融风险、一带一路建设等诸多方面。其中,新修订发布的《快递封装用品》系列国家标准,倡导快递包装减量化、绿色化、可循环,对原…

    2018/7/9 12:29:30
  • 这些造纸装备入选新版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指导目录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关于做强中国装备的总体要求,不断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水平,加快推进首台(套)推广应用,根据重大技术装备的发展现状,2018年1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工信部装函[2018]47号”文发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17年版)》,…

    2018/7/9 12:25:50
  • 美国对中国塑料装饰丝带发起“双反”调查

    美国商务部当天发表声明说,上述调查是基于美国Berwickoffray公司去年12月提出的申诉发起的。该公司指控从中国进口的上述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倾销幅度为74.34%至370.04%,同时指控中国相关生产商和出口商接受了不公正的政府补贴。根据美国贸易救济政策程序,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2018/7/9 12:19:27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